扫一扫,关注我们
微信号:180-3810-1498
发布时间: 2025-02-08 来源:欧宝app官方下载安装
我们都会有一个这样的预设,那就是年轻时有着体面工作的人,老了自然也不会过得太差。
谁也没有预料到,这两对夫妻竟然相继在养老院孤独地离世,三个孩子没有一个回来。
这三个孩子面对亲生父母离世的冷漠令人震惊,网友评论道,养出一个如此凉薄的孩子,还不如养一只狗!
那么,独居老人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?又是什么问题导致子女对父母竟然比陌生人还要冷漠呢?
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家去谋求生路。因此,独居老人也慢慢变得多。
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,独居老人一共有3729万户,占总体含老年人户的21.38%,比十年前上涨了6.5%。
对于维持生活的手段,在没有保姆的老年人中,靠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养老的独居老人占比为34.8%,有退休金、养老金支撑生活的占到32%。
根据新健康研究院发布的《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》显示,80.4%的中老年人面临着颈椎、腰背、椎间盘的疼痛。
报告显示,超过一半的老年人至少有着以上疼痛中的两项,而大多数老年人都选择了忍痛。
有网友这样描述老去的感受:膝盖很疼走不动了,牙齿不好对很多东西也没了胃口,眼睛看不清,听力也慢慢下降。
在心理学中,孤独感是由于社交不足以满足个体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社交隔离(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)。
当人老去之后,儿女有了自己的家庭。同时,又会听到昔日熟人相继离世的消息。
在上海教授夫妻离世这则新闻下,也有网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:三个孩子一个也不来,背后肯定有原因。
父母为了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,自己省吃俭用,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、兴趣班。
这就导致,孩子小时候并没有和父母产生很深的情感链接,也基本上没有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与支持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,儿童时期孩子能否感受到家庭支持对很重要,这关乎孩子未来对人际交往的态度。
一个没有在家中感受到爱与支持的孩子,往往成年后也不知道怎么样爱别人,这一些孩子与家中的关系也是冷淡又疏离的。
这位匿名网友准确地描述中国式家长的心理:我生了你,你欠我的;你不配平庸,也不配去死,因为你欠我的。
他写道,中国式家庭的“窒息三连”:都是为了你,要不是因为你,假如没有你。
他说,原生家庭最让人窒息的,并不是父母一味的压制你,而是他们在压制你的同时又给了你一点爱。
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没有感受到很多爱,那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回馈给父母爱,最多是将这件“湿透的棉袄”又还给父母。
致力于亲子研究的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·鲍姆林德表明,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都有好处。
随后,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又加入了要求性(Demandingness)和反应性(responsiveness)两个维度。
他们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种:高响应、高要求的权威型(Authoritative);低响应、高要求的专制型(Authoritarian);高响应、低要求的专制型(Indulgent)和低响应、低要求的忽视型(Neglectful)。
权威型、专制型父母却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,全盘控制着孩子的一切,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。
这样一来,孩子只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制,而非尊重与体谅。长大后,也只会想着逃离,而非反哺。
忽视型父母则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,对孩子也没有一点要求。在成长过程中,孩子绝对没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支持。
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,当父母只会专制地对待孩子时,孩子只会想着怎样逃离。
总而言之,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是最亲密的一种关系。但却恰恰是因为亲密,互相伤害的程度也会更深。
-The End - 作者-猫头鹰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